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视讯!险企上半年多渠道发债补血 偿付能力普遍下滑
2022-08-03 10:20: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关注河南热线

“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实施后,多家保险公司密集补充资本

在《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落地实施后,险企补充资本的需求明显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保险公司通过增资、发债等方式计划“补血”合计近1000亿元,远超2021年同期水平。

此外,今年上半年,还有险企通过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或将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份的方式来补充资本。从披露增资、发债的计划看,保险公司“补血”主要系满足行业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


【资料图】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末,保险行业的核心偿付能力出现较大调整,从2021年四季度的219.7%降至150%,跌去69.7个百分点;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4.2%,较上季度下降7.9个百分点。

险企多渠道补血

2022年上半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共披露15家保险机构变更注册资本,拟增资、扩股总额353.6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83.2亿元。

而在上半年,有两笔大规模增资:一是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拟增资105.2亿元,二是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拟增资90亿元,两家公司的增资规模合计达195亿元。而去年仅有一家增资额较高的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规模为120.34亿元。

除增资扩股外,多家险企亦发债“补血”。中国债券信息网显示,2022年上半年,先后有国任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任财险”)、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建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部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险企计划“补血”总额已达565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16.95%。不同于以往,今年以来,中国人保(601319.SH)、新华保险(601336.SH)等头部险企亦开始规划发债“补血”。

2022年6月28日,新华保险在2021年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在境内发行不超过20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的议案;而上一次发债是在2020年5月,新华保险首次发行100亿元资本补充债。这是两年后,新华保险再次大规模发债。

而最近的资本补充债券来自国任财险和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安人寿”)。其中,国任财险成功发行30亿元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利安人寿则获批发行50亿元的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是公司在资本市场的首次亮相。据悉,这两家公司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提高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助力业务结构转型发展。

此外,今年上半年,亦有险企通过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或将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份的方式来补充资本。如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增资35亿元,转增后注册资本增加至66亿元;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将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合计转增股份4.78亿股,合计金额约为12亿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当前大量保险公司开始发债,实际上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当前整个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在此情况下,通过债券融资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发债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关键是看资金成本,即使是头部它也有降低自己资金成本的需求,所以对于当前的头部保险企业来说,也有发债、降低成本的可能。”江瀚补充道。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告诉《中国科技投资》记者,“险资发债补血,主要是因为通过发债的融资成本低,险资通过债券融资手段获取到足够‘弹药’之后,可以提升险资的偿付能力水平、现金流水平,有利于提升险资的抗风险能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企业现金流充足以后,同时也方便业务转型、缓解经营压力,以及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改革等等。头部险资也进行发债,并不意味着他们现金流紧缺,主要是因为债券融资成本低,相较于股权融资也不影响公司的控制权,多融点钱在手上,也没什么坏处。”张雪峰进一步分析道。

偿付能力普遍下滑

险企对资本补充需求的提升,除业务扩张需要“补血”,另一大原因来自“偿二代”二期新规落地影响险企偿付能力。

2021年12月末,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历时四年之久的“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并于2022年开始正式生效。相比“偿二代”一期,二期新规对资本的认定更为严格,大部分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随之下降。

银保监会日前召开的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第十五次工作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保险行业的核心偿付能力出现较大调整,从2021年四季度的219.7%降至150%,下跌69.7个百分点。这其中主要受人身险公司的影响,其一季度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6.6%,低于财产险公司的204.2%和再保险公司的267.5%。

同时,截至2022年一季度,纳入此次会议审议的180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4.2%,上一季度则为232.1%。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一季度末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6.3%、219.3%和298.5%,而上一季度三类险企的数据分别为283.7%、222.5%和311.2%,相比之下均呈下降趋势。

此外,根据企业预警通显示,目前已有170家保险公司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的偿付充足率数据,环比上季度多8家,其中一家保险公司为负值,且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布风险综合评级的披露较少。

从综合风险评级看,根据银保监会2021年四季度末的数据显示,91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7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8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4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相比于2021年一季度末,A类公司数量减少,B、C、D类公司有所增加。

从偿付能力看,据《中国科技投资》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一季度末,偿付能力排名前100的产寿险公司中,有71家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比超7成;另有59家险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占比超5成。

且在核心偿付能力和综合偿付能力方面,险企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28551.27%,相比之下,偿付能力增加的险企中,上升幅度最高的仅为883.17%。因此,伴随着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下滑,险企纷纷开启了增资、发债计划。

华创证券非银团队表示,由于“偿二代”二期加强了资本认定标准,对实际资本进行分级,并新增了交易对手、大类资产及房地产集中度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等,寿险行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预计将普遍下降,保险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分红空间亦将承压,需要补充资本。同时,近期寿险行业整体业绩低迷、投资市场较为波动等因素,也会给部分险企的利润带来较大压力。

江瀚告诉《中国科技投资》记者:“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通过外部融资获得资金以达到内部资本积累,其实压力是相对较大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倾向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优势,以达到自我造血的目的。”

责任编辑:hN_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