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逃不出的债券负反馈:银行理财为何“破净”?
2022-12-15 07:56:56 来源: 澎湃新闻
关注河南热线

今年11月份以来,很多买了银行理财的人士发现,他们的理财不仅没有为他们赚钱,而且还开始亏钱了。比如1元钱买的理财,现在净值变成了0.98元,简单来讲,这笔理财当前回报率成了—2%,低于买入时的净值,这就是所谓的“破净”。按照12月10日的数据,全市场破净的理财产品超过2000只。虽然大多数破净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来势汹汹的理财破净潮,还是让一直把理财当成安全投资品的投资者吓到了。


【资料图】

前几年有一句话比较流行,叫做:“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对于国人储蓄习惯的改变有些影响。在这种颇有诱导性口号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理财,原来储蓄是一项低回报的投资。这也难怪,如果我们把储蓄利率放在各种投资收益率当中来比较,比如活期存款的利率是0.35%,而一般银行理财常有3%左右的预期回报率,两相对比,居然有着近10倍的差别。这样看来,储蓄的回报率明显是低的。正是在这种利率和回报率的差别之下,这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把他们的银行储蓄转换成了银行理财。

什么是理财

相对于存在了几十年的储蓄,理财还能算是一个新兴概念。理财,作为一个概念和一个银行的产品,近些年来本身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理财刚推出的数年间,其书面含义和银行实务中的处理方式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在刚开始出现理财业务的时候,实际在客户签署或确认的理财合同中,银行也都已经告诉客户理财非储蓄,投资者有可能会承担本金损失的风险。然而,由于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和储蓄产品长期给储户造成的固有印象,当时银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让理财购买者真的遭受亏损。

即使一项理财产品出现了一定的亏损,银行也有可能会通过资产池的错配等方式,来自行吸收亏损,因而确保理财产品不至于出现本金的亏损。这,就是在理财业务早期发展中存在的“刚兑”现象。这种理财刚兑的惯例,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资者几乎忽略了理财本身潜在的本金亏损风险。数年下来,以至于居民几乎把理财也认为像储蓄一样安全了。

但是,理财之所以叫理财而非储蓄,确实是因为理财本身和储蓄不同。储蓄是银行给出的严格意义的承诺,除非银行自身倒闭,不然储蓄本金不会亏损,而且储蓄按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而当理财出现风险时,风险是由投资人自己承担的,银行在理财业务当中虽然会按照目标承诺去尽量实现理财的收益,但并不能百分之一百地保证理财不会有损失。

理财作为银行的一类产品,风险各有不同,无论收益高低,大部分投资者的底线是不亏钱,至少不能亏本金,这已经是投资者最低的要求了。前两年有些理财产品也有爆雷,特别那些对接信托,底层资产是房地产项目的理财产品风险较大。不过经过一些“爆雷”的理财产品的教育,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安全性相对很高的理财一类银行理财产品,那就是对接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

理财的背后是债券

截至2022年中,我国理财总额近30万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到九成以上,而另两类理财产品,即混合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占比不足一成。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资产组合中,主要是债券及同业存单等标准化资产。截至2022年年中,理财背后的标准化资产约22万亿元,占到理财产品总持有资产的约七成。而这22万亿元标准化资产里面,债券大约占了17万亿,所以可以说,理财的背后,大半就是债券。当下所谓安全的理财产品,大都是帮理财客户做了一个以债券为主,同业存单为辅,再加上一些其他配比的投资组合。

如果将理财背后的债券再细分的话,理财持有的信用债约15万亿,另有利率债为1.65万亿元,即信用债和利率债,构成了我国庞大理财的底层资产。

信用债包含商业性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外国债券等。在我国,信用债又可分为企业债和公司债。企业债是那些国有大型企业等发行的债券,主要由发改委审批;公司债则主要由上市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按照核准制,由证监会管理。不管是企业债还是公司债,它们的最后偿还都要靠企业自身的信用,因而,购买信用债的投资者需要承担这些企业或者公司的信用风险。

利率债有所不同,相对于信用债而言,利率债的信用风险较小,利率债是指那些有国家背书的信用水平极高的主体发出的债券,具体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等,另外也还包括铁道债等。这些债券的信用风险极低,购买这些债券,几乎可以肯定地赚取固定收益,基本不用害怕出现信用风险。利率债就相当于是国家背书了的信用债。

债券如何影响理财

投资债券,除了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之外,还需承担利率风险。利率和债券的关系很明确:利率上行,则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下跌,则债券价格上涨。这不难理解,债券的回报是一定的,比如票面回报为3%,假设市场上利率涨到了5%,那持有债券就不合算了,债券的价格自然就跌了;反过来,如果利率降到了1%,那持有债券就很合算,大家都抢债券的话,债券的价格就高了。

10月中旬到11月份初,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逐渐偏紧,利率有所上行,之后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步放松,也伴随着房地产支持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国内投资者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发生集中调整。这样,一方面是真实的利率小幅上升,另一方面是对于利率未来上升的预期愈发强烈,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债券的价格就跌了,债市出现了回调。

如上分析,理财的背后大半就是债券,债券跌了,就会影响到理财。这中间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理财的净值化。之前,投资了债券的理财资金,由于随着时间可以不断增加票息收入,因而投资后体现出来的理财价值会不断增加,这种计算方式即摊余成本法。即理财产品按照买入成本,根据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个周期计提收益。在这样的估值方法下,债券的价格变动基本不反映到理财的收益中。换句话说,在这种估值方法下,理财看起来基本上是一路上涨的。

但是,在2018年发布《资管新规》之后,理财越来越多地按要求以公允价值法估值,比较常用的公允值计量方法有市值法、类似法和估价法。目前的理财产品多采用市值法来做估值,目前全市场银行理财净值化率已经在95%以上。这样一来,理财背后的债券价格变动就会立即反映到理财的净值当中去。当下债券的价格是跌的,这就造成了理财的净值看起来也在跌,特别是当理财产品的净值跌破起始价时,便出现了所谓破净的现象,这和之前理财给人安全稳定且不断增值的印象就大相径庭了。

负反馈的形成和加剧

债券下跌导致理财估值下跌,理财破净后理财购买人申请赎回;大量的赎回迫使理财的资管人只能卖出债券,以获取资金返还给理财产品的购买人。但债券的卖盘将进一步刺激债券价格的下跌,债券下跌也会加剧理财产品的破净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债券市场和理财市场之间就形成了“产品破净—投资者赎回理财—理财抛售债券—债券价格下降—理财净值加速下跌—投资者加速赎回—理财加速抛售—债券加速下行”的负反馈。

理财的抛压从11月中旬的赎回潮开始,中间略有反复,截至12月9日的那一周,理财子公司及理财类机构现券净卖出还有1225 亿元,近一个月以来理财整体呈现大额净卖出的状态,到目前,理财赎回潮的影响或仍未完全体现,负反馈仍在加剧之中。

金融交易看似理性,但有时各自的理性却也会形成了整体的非理性。裹挟在其间,哪怕是再理性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不然他就是一直在承受损失的那一个。要避免这种非理性状况的出现,有赖于更完善的制度设计,以及出现状况后更及时有效的纠偏机制。不过,理财在净值化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波动,对广大的投资人应该也是一次教育,和银行理财相比,银行储蓄的安全性特质,相信从此将更为深刻地印在每一个投资者的心里。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在看来,财富有时也会以“离你而去”的方式理你。

[作者薛键为某银行分行行长,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

责任编辑:hN_1526